历久弥新的意思公安题材创作瓶颈怎么破?需在真实基础上艺术加工

作者:恶童好色日记
发布时间:2017-07-21 09:01:36

恶童好色日记:历久弥新,基础上,瓶颈

不过,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少数公安题材影视剧主题模糊,甚至美化犯罪分子,难以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有的影视节目中公安民警角色的言谈举止不符合人民警察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损害了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形象;有的脱离中国公安工作实际;有的照搬西方大片样式,胡编乱浅露美文造故事情节等。这些问题对于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于是,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公安题材影视剧制作播出的规定。

2004年,按照相关要求,部分引发争议的侦破题材电视剧退出了电视节目黄金档,一方面抑制了不良风气,一方面,许多人和投资都淡出了这个领域。“多年来,我们很难看见太多优秀的公安剧,一直持续到《湄公河大案》与观众见面”,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专职导演、一级警督刘光回顾。

刘光有接近30年的警龄,30年中,他执导的佳作颇丰,如《缉毒英雄》《忠魂》《总有晴空》《营盘镇警事》《江城警事》等,其中很多作品获了大奖。近日,由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等联合出品的公安缉毒电视剧《卧底归来》,也是他执导的作品。对于公安题材影视剧长时间遭遇发展瓶颈,他一直内心急迫。

“2004年后的十几年,没太多人去碰公安题材,这对公安队伍正能量的弘扬来说,是不公平的。公安人员在维护社会安定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方面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有着那么大的牺牲,有着数不清的感人故事……”刘光很清晰地记得,一次他将自己想拍一部缉毒卧底题材电视剧的想法告诉基层民警,没成想,得到的回应却是“惊喜夹杂着抱怨”——怎么到现在才想到做这个题材啊?

实际上,业内不少人士都明白,之前公安戏被限播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剧组没有公安经验,也没有花时间采访和研究公安队伍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抄袭模仿,仓促上马,导致了系列问题,恶化了公安剧的生态。

那么,如何突破?好剧从何而来?回归生活,是大家一致给出的答案。

国家在进步,公安队伍在进步,面临的犯罪形势也日益严峻。不论是《湄公河大案》,还是《卧底归来》,都让观众看到了“酷炫”、高学历、年轻化的新警察队伍,手持高端装备、面对高科技和新犯罪手段,身处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这都与之前的“片儿警”式的形象和套路式情节完全不同,专家们一致认为,若仍旧以老眼光、老传统来“想象”,那只会与时代脱节,观众肯定不买账。

为了对警察队伍和观众负责,老警察刘光专门来到云、贵、川、粤四省,到基层一线采访搜集了130多位警察的亲身经历,从中找出了38个真实故事,再把剧本打磨了一年多,“每个故事都取材于中国缉毒警察的真实案例,可以说是再现缉毒警察出生入死的生活原貌。有了这些鲜活素材、真实思想情感的积累,我们才能让一部剧有了基础和灵魂。”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精致的艺术加工,好作品也就有了希望。

近年来,影视剧拼明星、拼投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似乎依靠明星和大制作就能赢得高收视。然而,随着观众的日益理性,缺乏诚意作品的市场已经被挤压。拿《卧底归来》来讲,全剧投资只有几千万,这与同时期播出的许多大制作相比,几乎只有它们成本的若干分之一。“不拼明星、不搞大制作、不雷人、不掺水,通过专注于故事和表演本身,也一定能出好作品。”有影评人指出。

---恶童好色日记:历久弥新,基础上,瓶颈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浙咖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浙咖新闻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29417号-1